癲癇是神經系統常見疾病。 在我國,約有600萬以上癲癇病人,流行病學顯示,癲癇的患病率為5‰。癲癇具有重復性特征,第一次發作后,經過不同間隔時間會有第二次或更多次的發作。需要癲癇患者堅持數年不間斷的正確服藥預防再次發生。癲癇患者在經過住院治療后大部分都需要在慢性病門診繼續治療,因此,癲癇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康復護理非常重要,直接影響患者出院后的居家延續護理。
一、首先,我們要如何識別癲癇發作呢?
當患者有癲癇史,出現身體不自主抽動、呼之不應、眼球上翻、牙關緊閉、偶爾尿失禁等表現時,我們可以判斷患者出現了癲癇。
二、患者在家癲癇發作時怎么辦?
1. 立即撥打120。
2. 當患者自覺有前驅癥狀時,應立即平臥且頭偏向一側;陪伴者應立即將病人緩慢置于平臥位,松開領帶和衣扣,解開腰帶,取下假牙,切忌用力按壓病人抽搐肢體,以防骨折和脫臼。
3. 將小布卷、紗布、手絹等置于口腔一側上下臼齒間,防止舌、口唇咬傷。
4. 用棉墊和軟墊對跌倒易擦傷對關節加以保護。
5. 除癲癇持續狀態外,一般癲癇發作至意識恢復約5-10分鐘。
三、健康指導
1. 疾病知識指導:患者應充分休息,環境安靜適宜,養成良好生活習慣;清淡飲食,少量多餐,避免辛辣刺激食物,戒煙戒酒;病人應避免勞累、睡眠不足、饑餓、情緒激動、強烈的聲光刺激、驚嚇等誘發因素。
2. 用藥指導和病情監測;應遵醫囑長期堅持、規律用藥,切忌突然停藥、減藥、漏服藥或自行換藥,尤其應防止服藥控制不久自行停藥;首次服藥后5-7天應復查抗癲癇藥物血藥濃度,每3個月至半年復查一次;每月查血常規;每季度查肝腎功能,以動態觀察抗癲癇藥物等血藥濃度和藥物不良反應;餐后服藥可減少胃腸道不良反應。
3. 安全:患者外出時應隨身攜帶寫有姓名、年齡、所患疾病、住址、家人聯系方式等信息卡。病情未得到控制前,外出應有家屬陪同。不應從事攀高、游泳、駕駛等在發作時可能危及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工作 。
癲癇為可治療疾病,大多數病人預后較好。80%左右的病人應用目前的抗癲癇藥物能完全控制發作,正規治療后,50%的病人終生不再發作。作為慢性病,遵醫囑長期甚至終身服藥對預防癲癇再次發作有至關重要的作用,另一方面長期服藥加之疾病的反復發作,為病人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,也需要醫護和家屬共同引導患者采取積極應對方式,配合長期藥物治療。